二十四节气|冬至阳生春又来
12月21日,我们迎来了2020年的最后一个节气——冬至。《汉书》有云:“冬至阳气起,君道长,故贺……”也就是说,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。古人认为自冬至起,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,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,是大吉之日。从冬至起,白天开始变长,一阳始生。这天过后,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。
冬至 | 物候
古代,人们将冬至分为三候:一候蚯蚓结,二候麋角解,三候水泉动。
蚯蚓结丨传说蚯蚓是阴屈阳伸的生物,冬至时阳气虽已开始萌动,但阴气仍然控制大局,土中的蚯蚓感阴气大盛而仍然蜷缩着身体。
麋角解丨古人认为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,麋因角朝后生,所以为阴,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。
水泉动丨由于阳气初生,所以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有一丝温热。
冬至 | 习俗
1、祭祖,结算工钱
有谚语:"冬至大如年,先生不放不给钱。冬至大似节,东家不放不肯歇。"就是说,冬至像过年一样重要,学生、长短工都给享受假期。过去为人佣工扛活的,习惯在冬至节与东家结算工钱,准备回家。
冬至大如年的另一个表现就是祭祖。祭祖仪式与清明节祭祖,合称春冬二祭,十分严格。在安徽桐城,冬至节上祖坟烧纸钱祭祖,并在这天修坟整墓。
2、北方饺子,南方擂圆
冬至大如年,所以好吃的很多。北方吃饺子,南方吃汤圆,这是人们熟知的。
"捏冻耳朵"是对吃饺子的俗称。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还乡时适逢大雪纷飞,看见乡亲们衣不遮体,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,就用羊肉、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,捞出来剁碎,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,再放下锅里煮熟,施舍给百姓。服食后,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。后来,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,连带还有"不吃饺子掉耳朵"的说法。
在南方,擂圆是重头戏,"圆"意味着"团圆""圆满",擂圆是用糯米粉做的,先把糯米粉和温水揉成面团,再摘成醋碟大小的圆子揉圆,煮熟后放在豆黄粉里滚拌,因为这个过程方言叫"擂",所以冬至圆起名叫"擂圆"。
3、画梅数九,诗意消寒
冬至日起,就算进"九"了,在冬至民间有贴绘"九九消寒图"的习俗。消寒图是记载进九以后天气阴晴的"日历",是一种很有传统特色的、好看的日历。它一共有九九八十一个单位,所以才叫做"九九消寒图"。从冬至算起,以九天作一单元,连数九个九天,八十一天后冬天就过去了。
冬至养生重点
一、多穿衣,避寒邪
冬至阴寒之气隆盛,称为“进九”之始。在冬至养生,我们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避寒邪,多穿衣,特别是要注重足部的保暖。体质较弱的老人在早晚气温较低时尽量少出门,外出时一定要戴围巾,捂好手、背、腹和足底。
二、吃热食,生津液
在饮食上以温热为主,多食糯米、大枣、桂圆、芝麻、韭菜、木耳等,少吃冷饮、海鲜等寒性食物。另外还需要注意,冬至日不可吃太过辛辣刺激的食物,过食辛辣会生阳动火,导致内热积聚,郁热上冲。
北方地区的朋友在补充热性食物的同时,也得吃一些补充津液的食物,如荸荠、藕、梨、萝卜、白菜等。
三、常运动,升阳气
冬至起,自然界的阳气开始上升,我们体内的阳气如何升发呢?动则生阳,静则生阴。合理的运动有助于我们体内阳气的升发,但是过度的升发会耗散真元,反而不合冬季蛰藏的养生道理了。
所以冬季运动,要在动中求静,运动量不宜过大,以安身静体为主。八段锦、太极拳等平和的运动是很好的选择。
02 三九灸养生
冬至是阴寒盛极之日,也是一阳初生之时。因为阴气盛极而衰,阳气开始萌芽。
选择冬至作为三九灸的开始,正是顺应这种自然界阳气初生的作用,帮助人体阳气的生成。
关元
关元位于肚脐下方3寸处,即四指宽处。
在关元穴用灸可以起到培元固本、补益下焦的作用,特别适合元气亏损的人群。
中脘
中脘位于上腹部,前正中线上,脐上4寸处。
在中脘穴用灸具有健脾和胃、补中益气之功,适合腹痛、腹胀、消化不良的人群。
足三里
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,外膝眼下四指宽处。
在足三里用灸可以调节机体免疫力、增强抗病能力,适合免疫力低下人群。